敢为 敢闯 敢干 敢首创 对话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红运
12月6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,强调要“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,让干部敢为、地方敢闯、企业敢干、群众敢首创”。抓好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,需要把蕴藏在干部、地方、企业、群众身上的个性化优势挖掘出来,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。本报就此推出访谈——
1 “四敢”中,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担当,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,有守正创新的智慧
记者:“干部敢为、地方敢闯、企业敢干、群众敢首创”,关键在一个“敢”字。在您看来,“敢”的实质是什么?
杨红运:“遇事无难易,而勇于敢为。”强调“敢”字,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、主动作为、开拓进取、苦干实干的精神品质。
历史川流不息,人类总是在同困难的斗争中前进的。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、奋进者、搏击者,而不会等待犹豫者、懈怠者、畏难者。一百多年来,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勠力同心、攻坚克难、接续奋斗,用勤劳、勇敢、智慧把一个又一个“不可能”变成“可能”,要幸福就要奋斗早已成为普遍共识与信念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:“没有一点闯的精神,没有一点‘冒’的精神,没有一股气呀、劲呀,就走不出一条好路,走不出一条新路,就干不出新的事业”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“敢”字当头干出来、闯出来、走出来的。正是提着那么一口气,鼓着那么一股子闯劲,一路走来虽然坎坷密布、荆棘丛生,我们却从未停滞不前。假如不敢闯、不敢试、不敢创,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变革。
“敢”字蕴含的精神品质,同样彰显于党的二十大精神之中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,“奋斗”“斗争”是关键词。报告的标题、主题、导语、正文、结束语各个部分都突出了团结奋斗,如强调“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务必谦虚谨慎、艰苦奋斗,务必敢于斗争、善于斗争,坚定历史自信,增强历史主动,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”,指出“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、干出来、奋斗出来的”“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”,要求“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、骨气、底气,不信邪、不怕鬼、不怕压,知难而进、迎难而上,统筹发展和安全,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,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”。在新的赶考之路上,唯有“自信自强、守正创新,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”,鼓起不懈奋进的精气神,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,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,我们才能向人民、向历史交出优异答卷。
报告中,“担当”的要求多次出现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做事总是有风险的。正因为有风险,才需要担当。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,我们就要事不避难、义不逃责,大胆地干、坚决地干。”敢闯敢干的根本要求就是担当作为。报告多次对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提出要求,强调“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,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”,“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,着力增强防风险、迎挑战、抗打压能力,带头担当作为,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、关键时刻站得出来、危难关头豁得出来”,“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,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,落实‘三个区分开来’,激励干部敢于担当、积极作为。”面对接踵而至的新任务、新实践、新问题,倘若思想僵化、情绪低落,畏首畏尾、行动滞缓,怕出事、怕担风险,就绝不可能闯出新天地,干出新成绩。
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。敢为、敢闯、敢干、敢首创中,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担当,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,有守正创新的智慧。中国式现代化没有先例可循,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,新征程上前进的每一步都不会容易,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风险挑战、考验难题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“敢”的精神状态,不断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,准备识变、科学应变、主动求变,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、抵御重大风险、克服重大阻力、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、建功立业。
今年以来,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,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统筹发展和安全,加大宏观调控力度,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。一年来,我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,科技创新成果丰硕,改革开放全面深化,就业物价基本平稳,粮食安全、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。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下,面对超预期因素的冲击,面临这么多的甚至是空前的困难,我们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,殊为不易。在这一过程中,党和人民收获了更多自信和勇气,这也是我们能够在未来保持“敢”的精神状态的坚定底气。
2 全面学习、全面把握、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要体现在敢为善为的成效中,体现在全社会干事创业的丰沛活力中
记者: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突出强调“敢”字,有怎样的重要意义?
杨红运:全面学习、全面把握、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要体现在敢为善为的成效中,体现在全社会干事创业的丰沛活力中。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要一步。在危机中育新机、于变局中开新局,改善社会心理预期、提振发展信心至关重要。精气神是发展的宝贵财富,更是发展的巨大推动力。彰显“敢”的精气神,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,定能让前进动力更加强大、奋斗精神更加昂扬、必胜信念更加坚定。
敢为、敢闯、敢干、敢首创,涵盖了对各级领导干部、地方政府、各类市场主体、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。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,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关键靠干部。干部敢为,才能以上率下,各方面才能紧随其上,才能给予各方信心、凝聚多方力量,尽快形成生机盎然、争先恐后的发展氛围。各地是抓发展、稳增长的前沿阵地。地方敢闯,勇于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少些经验依赖,多当经验创造者,让解放思想与前瞻行动相互促进,方能蹚出转型发展新路子,始终走在前列。企业是推动创新、促进就业、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。企业敢干,发挥创新主体能动性,弘扬企业家精神,把雄心壮志、雄才大略用到推动生产组织创新、技术创新、市场创新上,方能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,让创新活力如汩汩泉流般奔涌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。始终坚持为了人民、依靠人民,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,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,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。
四个“敢”字应时而提,向全社会发出了强烈的信号,那就是凝聚合力、奋发有为,以积极主动的奋斗精神,开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更好局面、更大空间。理解这四个“敢”,有几个关键词。一是要“发展”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,必须坚持真抓实干,引导全社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干事创业和促进高质量发展上来。二是要“创新”。新发展理念中,创新在第一位,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“创新是第一动力”。促进发展、推动改革、实现变革,从根本上要靠创新。无论是“敢闯”还是“敢首创”都蕴含着突破之意,只有不断创新、不断突破才能促进高质量发展。三是要“团结奋斗”。团结奋斗是我们“敢”的底气所在,也是我们“敢”的力量之源。抓好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,需要从中央到地方、从政府到企业、从党员干部到人民群众广泛深度参与。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,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、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。
记者:近期,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福建等多省市组织招商人员和企业代表包机出国谈合作、寻投资、抢订单的消息引发关注。这对我们弘扬“敢”的精神、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有哪些启发?
杨红运: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调整,越来越多地方开启“拼经济”模式,释放出稳经济促发展的鲜明信号。在“出海抢单”热潮中,不少地方政府主动作为,当企业仍对“走出去”有顾虑的时候,通过积极引导,出台多项便利举措,为企业牵线搭桥,甚至带头组团抢单,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振了信心。
快人一步,抢占先机。面对稍纵即逝的外贸机遇,这些地方的政府和企业敢想敢为,积极筹划,在尽可能规避疫情风险的同时回访客户、争取订单,凸显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眼界与能力。对于政府来说,这正是始终保持战略定力,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体现——只要是利于人民、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事情,政府就要敢为、敢闯、敢担当。唯其如此,才能不断克服艰难险阻,闯出一片新天地;安于现状、因循守旧、畏首畏尾,只会贻误发展良机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“出海抢单”过程中,各地政府要统筹发展与安全、兼顾市场与法治,避免一窝蜂地跟风,做到因时因势因地制宜。
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,政府与企业需要更多的良性互动。企业敢不敢干、敢不敢闯、敢不敢投,既有对市场发展前景的考量,也有对稳定发展环境的评估。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。要落实好惠企纾困政策,构建亲清政商关系,弘扬企业家精神,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,促进企业迸发生机活力。
3 边学习,边实践,边提高,确保在敢为敢闯中底气足、办法多、效果好
记者:敢为敢闯不是盲目自信、横冲直撞。应如何理解与把握“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”与“敢为、敢闯、敢干、敢首创”的关系?
杨红运:我们党倡导的“敢”,是知行合一的“敢”,是有勇有谋的“敢”,要因地制宜、因时因事,找准科学方法有效解决问题。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“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”,强调六个“更好统筹”,明确“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,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”。这是“干部敢为、地方敢闯、企业敢干、群众敢首创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,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。稳是主调,是大局,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;进是方向,是目标,没有进,就不会有真正的稳。必须把握好稳和进的辩证法,稳与进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。“四敢”正是“求进”的必经过程。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,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,外部环境动荡不安,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。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带来显著积极影响,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。实现各项目标任务,彷徨犹豫不行,急躁冒进也不行,没有系统化的思维更不行。必须真抓实干,以科学有效的策略达成积极稳妥的成果。因此,我们既要坚定信心,以敢想敢干、敢为人先的精神来创造新的成绩,又要坚持系统思维,强化规律意识,用联系的、发展的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,找准“敢”的切入口,以稳求进、以进固稳。
记者:在“四敢”中,“干部敢为”列于首位,足见党中央对干部敢于作为、善于作为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待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强调:“要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部署要求,敢担当,善作为,察实情,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”。这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怎样的要求?
杨红运:干部敢为的要求,既验证初心使命,也考验作风和能力。要牢记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,练就敢担当的铁肩膀。担当精神体现着领导干部的党性和觉悟、胸襟和勇气,也决定着领导干部职责的履行、作用的发挥、贡献的大小。现在,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做到敢担当、敢负责,同时要看到,也有“一些党员、干部缺乏担当精神,斗争本领不强,实干精神不足,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”。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党的领导干部就应当先之劳之、以身作则。涵养“敢”的干事心态,首要的就是做到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,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找准干事创业的定位,把“小我”融入“大我”,事不避难、义不逃责,大胆地干、扎实地干。既然要“敢”,就要有当先锋的勇气,做表率的魄力。要甩掉思想上的“包袱”,不被条条框框、思维定式束缚,不被不良风气、形式主义套牢,改变“不干不错、多干多错”“宁不出彩、也不出格”的思想,解放思想谋创新,放开手脚促发展。面对多项任务时,要分清主次,抓主要矛盾;面对有难度或别人想回避的工作时,要少一点利益得失的计较,多一点舍我其谁的大气担当。
要有“本领不足”的紧迫感,通过不断学习提升善作为的能力水平。干部敢为,不是瞎指挥、不负责,而是要站稳立场、直面矛盾、善解难题。有的干部之所以不敢为、不敢闯,除了私心杂念作祟而胆小怕事、缺失担当精神外,也与业务不精、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强有关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: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、适应新时代要求、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。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,领导干部必须跟上时代步伐,大兴学习之风,通过学习增长智慧、提升本领。敢于担当,首先是敢于决策。要提高科学决策的本领,善于用战略思维、历史思维、辩证思维、系统思维、创新思维、法治思维、底线思维来观察和分析问题,进行正确的、有效的决策。敢于担当,必须勤于抓落实、善于抓落实。要着力提高狠抓工作落实的本领,发扬认真精神、务实作风,靠实干开创新的局面,靠实干凝聚广大人民群众,防止徒陈空文、等待观望、急功近利。敢于担当,还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。要尊重规律,尤其是摸透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,按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。要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,确保在敢为敢闯中底气足、办法多、效果好。
要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中察实情,确保各项政策精准有力。闯是为了寻找改革良方、治理良策、开放妙招,更好地促进发展。因此,大胆闯、主动试,要迎着问题上、向着难处去,把企业和群众的难点、痛点、堵点作为发力的方向。决策之前,领导干部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,扑下身子听民意,及时发现群众关注的热点、难点、痛点和堵点。注意运用点面结合、“解剖麻雀”等方法,及时解决个性问题,善于反思共性问题,通过举一反三、未雨绸缪,推动制度创新。越来越多的创新制度叠加,最终会引起质变,成就一条“敢为天下先”的发展路径。(来源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 作者:郝思斯)